个人简介:蓝宇蕴,女,江西人,1964年生,教授,社会学博士。吉林大学本科毕业,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,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毕业。广东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,广东省社区建设研究会理事,广东工人运动协会理事。
主要研究方向
城市管理研究,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,城市社区研究,城中村研究
主要讲授课程
西方社会学理论》、《社会学概论》、《社会保障学》、《社会心理学》、《民族社会学》、《人力资源管理》、《行政管理学》、《组织行为学》等。
研究成果:
一、论文与著作
1.《都市里的村庄:一个“新村社共同体”的实地研究》(独著),北京三联书店,2005年(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之一).
2.《都市村社共同体:有关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05年第2期.
3.《城中村社区保障及其城市化意义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06年第2期.
4.《城中村成因的再探析》,《中国农村经济》2005年第11期.
5.《城中村空间结构的社会因素分析》,《学术研究》2008年第3期.
6.《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功能分析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9年第4期.
7.《论实体论与程序论的公共利益观》,《广东社会科学》2009年第5期.
8.《城中村改制公司“办”社区的思考》,《社会》2005年第2期.
9.《城中村实质的再定义》,《改革》2005年第11期.
10.《城市化与农民进城方式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5年第2期.
11.《在农民工的生存逻辑中寻求出路》,《城市建设》2009年11月(中).
12. 《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政府角色》,《城市观察》2010年第5期.
13.《论城中村改造的社会基础》,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2期.
14.《城中村“景观”问题的社会学思考》,《学术研究》2006年第5期.
15.《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的思考》,《思想战线》2007年第4期.
16.《我国类贫民窟的形成逻辑》,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》2007年第5期.
17.《城市化中一座“土”的桥》,《开放时代》2006年第3期.
18.《三问城中村改造》,《同舟共进》2006年3期.
19.《奥斯特罗姆多中心理论综述》,《国外社会学》2002年第3期.
20.《城市化中的石牌村》(合著)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6年.
21.《广州蓝皮书—中国广州城市建设发展报告[2010]》:论文《城中村改造对城市非正式经济的影响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0年.
22.《论非农化村庄经济的形成》,《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》2001年第3期。
23.《城中村成因的探析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》2001年第6期。
24.《论非农化村庄经济存在的问题》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2001年第2期。
25.《论非农化的村庄组织》,《广东社会科学》2001年第6期。
26.《论传统婚居形式与农村社会问题》,《社会》1991年第1期。
27.《“缩小群体外差异、扩大群体内差异”论的可行性探析》,《经济问题探索》1991年第2期。
28.《宗族意识与农村经济发展》,《云南农村经济》1991年第3期。
29.《社会安全阀机制与社会发展》,《社会科学报》1992年9月10日第1版。
30.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社会结构分化的意义》,《科学.经济.社会》1993年第2期。
31.《论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社会整合》,《赣南师范学院学报》1993年第3期。
32.《论建立我国社会安全阀机制的必要性》,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1993年增刊。
33.《论社会集团的不良分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》,《昆明社会科学》1993年第2期。
34.《论农村社会整合的若干问题》,《学习与实践》1993年第2期。
35.《关于第二职业的社会学思考》,《时代论丛》1993年第3期。
36.《珠江三角洲经济奇迹的社会学启示》,《探索》1994年第5期。
37.《当代流动农民面临的矛盾与问题》,《广东民族学院学报》1994年第3期。
38.《论阻碍我国社会结构健全分化的主要因素》,《吉林大学学报》1995年第3期。
39.《前苏联经济转型期社会失序问题及主要教训》,《河北师范学院学报》1996年第3期。
40.《万丰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》,《新经济》1996年第2期。
41.《我国转型期公众冷漠现象的社会学思考》,《广东民族学院学报》1996年第2期。
42.《大学双休制与校园文化建设》,《青年探索》1996年第1期。
43.《城市生活负效应与小社会模式》,《广东民族学院学报》1997年第1期。
44.《香港社区工作发展与香港社会整合》,《广东民族学院学报》1997年第2期。
45.《论城市基层社区工作模式的转型》,《赣南师范学院学报》1999年第4期。
二、主持科研项目
1.从“流动人口聚居区”向“现代城市社区”的转型——城中村治理研究,2007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。
2.城中村“景观”问题的社会学研究,2006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。
3.广州和谐发展的制度和对策研究,200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.
目。
4.城中村“景观”问题的公共治理研究,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。
三、主要奖项
2007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;
2007年南粤优秀教师;
1992年广东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。